返回主站 | 设为首页 | 加入收藏      
   
 
  首页 关于我们 产品展示 方案设计 技术分享 行业资讯 联系我们  
 
无线收发IC
2.4G无线收发IC
315MHz/433MHz无线遥控器发射接收IC
功放IC
电源管理IC
马达驱动IC/步进电机控制芯片
数模(DAC)/模数(ADC)转换芯片
智能处理器
音量控制IC
模拟开关IC
电容式触摸感应IC
RGB LED呼吸趣味灯驱动IC
音频CODEC IC
方案设计
电压电平转换器IC
运算放大器
I/O扩展器IC
 
名称:
种类:
类别:

业务洽谈:

联系人:张顺平 
手机:17727550196(微信同号) 
QQ:3003262363
EMAIL:zsp2018@szczkjgs.com

联系人:鄢先辉 
手机:17727552449 (微信同号)
QQ:2850985542
EMAIL:yanxianhui@szczkjgs.com

负责人联络方式:
手机:13713728695(微信同号) 
QQ:3003207580 
EMAIL:panbo@szczkjgs.com
联系人:潘波

 
当前位置:首页 -> 技术分享
音响中的各种失真及对策
文章来源:永阜康科技 更新时间:2025/8/18 10:21:00

一,什么是失真

       在音响领域,畸变失真(通常称为“失真”)是指音响系统输出的信号与输入信号在波形、频率、幅度等方面存在差异,导致声音偏离原始状态的现象。

      它是影响音质的核心问题之一,根据成因和表现可分为多种类型,以下是主要分类及特点:

二,音响中常见的失真

1-畸变失真
音响中任何输出波形与输入波形相比产生了异常的形变,都算畸变失真。

2-谐波失真:音响设备的非线性元件(如功放、扬声器)在处理信号时,会产生原信号中不存在的谐波成分(频率为原信号的整数倍)。

3- 低阶谐波(如2次、3次)可能让声音更“丰满”(如部分胆机的温暖感);

4- 高阶谐波(5次以上)则会导致声音刺耳、粗糙,破坏纯净度。

5- 互调失真:当设备同时处理两个或多个不同频率的信号时,因非线性特性产生新的频率(互调产物),这些额外频率会干扰原信号,导致声音混杂、层次感模糊(比如乐器合奏时音色“打架”)。

6- 削波失真:当输入信号强度超过设备的处理极限(如功放功率不足、音量过大),信号波形被“削平”,会产生刺耳的杂音、破音,常见于音量开太大时的“爆音”。

7- 瞬态失真:设备对快速变化的信号(如鼓点、琴弦的拨奏)响应不及时,无法准确还原信号的瞬间变化,导致声音拖沓、缺乏爆发力(比如鼓点听起来“软绵”而非“清脆”)。

以上这些失真主要由设备的电路设计、元件质量、功率匹配等因素导致,严重时会明显破坏听感,因此在音响系统设计和调试中,控制失真度是提升音质的关键。

 

三,如何降低音响的失真度

      在音响设计之初降低失真度(包括显性失真和隐性失真),需从核心元件选型、电路拓扑设计、信号路径优化等关键环节入手,针对性解决非线性、信号干扰、负载匹配等根本问题,具体可从以下6个核心方向展开:

1. 优先选择低非线性特性的核心元件

元件的非线性是失真(尤其是谐波失真、互调失真)的主要来源,设计时需优先筛选“线性表现更优”的器件:

①放大元件:
 胆机场景:选择跨导曲线更平滑、线性区间更宽的电子管(如部分经典旁热式三极管),并通过精密设计确定最佳工作点(避免电子管工作在截止区或饱和区的非线性段),减少因栅极控制电子流“失衡”导致的偶次谐波过量。

②晶体管/芯片场景:选用低失真的运放(如Hi-End级音频运放)、场效应管(FET),利用其接近电子管的高输入阻抗和更线性的转移特性,降低奇次谐波和互调产物。

③无源元件:
电容
:优先用音频专用电容(如聚丙烯电容、特氟龙电容),避免普通电解电容的“容抗随频率变化”导致的相位失真;

电阻:选择低温度系数的金属膜电阻(而非碳膜电阻),减少温度变化引发的阻值波动,避免信号分压/限流的非线性;

 电感/变压器:音频变压器(如胆机输出牛)需采用高导磁率、低损耗的铁芯(如硅钢片、坡莫合金),并优化绕组绕制工艺(如分层分段绕制),降低磁饱和导致的非线性失真和漏感引发的相位失真。

2. 优化电路拓扑,抑制非线性失真


电路结构的合理性直接决定信号放大过程的线性度,需从“减少信号非线性叠加”角度设计:

1- 采用低失真拓扑:
功率放大级:胆机优先用“推挽放大”(通过两只电子管对称放大正负半周信号,抵消部分非线性),或“单端甲类”(让电子管始终工作在最线性的甲类区间,避免乙类/甲乙类的交越失真);

前级放大:避免复杂的多级放大(每级放大都会叠加非线性),优先用“共射-共集”组合拓扑(兼顾增益与线性),或“差分放大电路”(利用对称性抵消温漂和偶次非线性干扰)。

 

 抑制互调失真:
互调失真的核心是“多频率信号在非线性元件中相互作用”,设计时需:① 限制单级放大的增益(避免单级增益过高导致信号进入非线性区);② 在信号路径中加入“频率补偿网络”(如RC补偿电路),减少不同频率信号的相互干扰;③ 采用“电流反馈型运放”(相比电压反馈型,互调失真更低)。

3. 确保电源系统的稳定性,减少电源引入的失真

电源的波动(如纹波、电压跌落)会直接导致放大元件工作点漂移,产生“电源噪声失真”(隐性失真的一种),设计时需重点优化:

① 电源滤波与稳压:
采用“多级滤波”(如电容+电感组成的π型滤波、扼流圈滤波),大幅降低市电整流后的交流纹波(目标是将纹波电压控制在mV级以下);

关键放大级(如前级、功率级)单独配备稳压电路(如线性稳压电源LDO,而非开关电源——开关电源的高频噪声易引入隐性失真),确保各级供电电压稳定,避免因负载变化(如信号动态增大)导致的电压波动。

电源隔离:
前级、功率级、数字电路(如控制部分)采用独立的电源绕组或隔离变压器供电,避免不同模块的电源噪声相互串扰(例如功率级的大电流波动不会影响前级的小信号放大)。

4. 优化信号路径,减少传输过程中的失真

信号在传输中若遇到阻抗不匹配、寄生参数干扰,会产生反射、衰减或相位偏移,形成隐性失真,设计时需:

①- 阻抗匹配设计:
确保信号源、传输线、负载的阻抗一致(如音频信号常用“高输入阻抗-低输出阻抗”匹配:前级输出阻抗<1kΩ,后级输入阻抗>10kΩ),避免信号反射导致的波形畸变;
功率放大级与扬声器的阻抗严格匹配(如4Ω功放接4Ω音箱),减少因阻抗不匹配导致的功率损耗和互调失真。

②缩短信号路径与屏蔽:
尽量缩短前级小信号的传输距离(小信号易受干扰),且信号线采用屏蔽线(如带金属网的同轴电缆),避免外界电磁干扰(如电源纹波、射频噪声)引入的隐性失真;

 

③电路板布局时,将强电区(电源、功率级)与弱电区(前级、信号输入)严格分离,减少寄生电容、寄生电感的耦合干扰。

5. 控制负载特性,避免负载引发的失真


扬声器等负载的“非线性阻抗”(阻抗随频率变化)会反向影响功放,导致功放输出非线性失真,设计时需:

①- 功放与负载的适配:
设计功放时,预留足够的“阻尼系数”(阻尼系数=功放输出阻抗/负载阻抗,通常Hi-Fi功放阻尼系数需>20),确保功放能稳定控制扬声器振膜的运动,避免因负载阻抗波动导致的失真;
针对扬声器的频响曲线,在功放输出端或分频器中加入“阻抗补偿电路”,减少负载阻抗随频率变化的幅度。

②- 避免过载失真:
设计功放的“动态范围”(最大不失真输出功率与噪声的比值)时,需预留足够余量(通常比实际使用的最大音量需求高3-6dB),避免大动态信号(如音乐中的鼓点、人声高潮)导致功放进入饱和区,产生过载失真。

6. 利用负反馈技术,修正非线性失真


负反馈是降低失真的经典手段,通过将输出信号的一部分“反向反馈”到输入端,抵消放大过程中产生的非线性误差:

①- 合理设计负反馈:
采用“电压串联负反馈”(提升输入阻抗、降低输出阻抗,减少负载影响)或“电流并联负反馈”(增强带负载能力),反馈深度需平衡——过深的负反馈可能引入相位失真,过浅则无法有效抑制非线性;
针对高频信号易产生的相位偏移,在反馈回路中加入“相位补偿电容”,避免高频段因相位差导致的自激或失真。

②- 避免负反馈失效:
确保反馈信号的采样点(如功放输出端)远离干扰源,反馈路径的阻抗匹配良好,避免反馈信号被污染导致失真修正失效。

 
 
深圳市永阜康科技有限公司 粤ICP备17113496号  服务热线:0755-82863877 手机:13242913995